11月6日,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宁波市功能膜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全文如下:
宁波市功能膜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功能膜材料广泛应用于新型显示、水处理、消费电子、新能源、食药品包装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是我国重点扶持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之一,更是建设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功能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贯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决策部署,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更好地发挥功能膜材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中国膜都”建设,根据《宁波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9-2025年)》、《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单项冠军之城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文件,特制定本计划。
一、现状基础
(一)发展优势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宁波是首批七个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功能膜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光学膜、电子电气膜、水处理膜、辐射制冷膜等多种新兴功能膜材料产业从无到有、由弱渐强,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和独创性产品,已逐步成为国内功能膜产业的新高地。目前,我市拥有规模以上功能膜企业32家,201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8.4亿元,同比增长6.1%。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严重影响工业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我市功能膜产业逆势上扬,实现工业总产值42.5亿元,同比增长17.0%,预计全年实现产值超过85亿元。
二是细分领域优势明显。依托海归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科研院校的不断创新突破,我市光学薄膜、电子电气膜、水处理膜等细分领域竞争力快速提升。尤其是光学薄膜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一批技术指标国际领先,多种产品打破跨国企业垄断,成功实现进口替代。激智科技的液晶显示背光模组用光学扩散膜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光学扩散膜出货量全球第一;长阳科技的液晶显示光学反射膜同样实现进口替代,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首位;惠之星的光学硬化膜市场占有率位居国际第二、国内第一。激智科技和长阳科技两家公司成功上市,并入选工信部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在水处理领域,沁园集团研发的饮用水深度处理系列设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净源膜公司自主研发的PTFE中空纤维膜及成套设备技术,打破了跨国公司在重污水处理技术的长期垄断。
三是重大项目加快布局。围绕功能膜材料技术工艺要求高、附加值高、进口替代率较低以及下游应用广泛等特点,聚焦上下游产业链,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布局。长阳科技计划投资9亿元,以打造研究院为核心,在光学显示、半导体、5G通讯、新能源四大领域布局十个引领市场的高分子功能膜产品,实现“十年十膜、市值千亿”目标。中化国际在象山计划投资35亿元建设分离膜材料生产基地和膜研发创新中心。激智科技、东旭成、水艺、日新恒力、今山新材料、浙江金瑞等企业的一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功能膜材料具有一定产业基础,部分领域优势明显,但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产业链环节亟待补齐。我市功能膜产业以中游膜材料制造为主,产业链条较短,有待进一步向上游基膜材料和下游应用延伸拓展。二是头部企业带动作用有待加强。我市虽然拥有细分领域技术领先骨干企业,但目前企业整体规模仍然较小,与国内外龙头企业相比有不小差距。三是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与日益加快的技术迭代要求相比,功能膜行业仍需要高资本、高技术、高端人才的大量引进与投入。同时,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仍需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牢牢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以构建高端功能膜材料产业链为目标,以光学膜、电子膜、水处理膜、辐射制冷膜等细分领域为发展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功能膜产业集聚园区,着力突破一批功能膜材料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的单项冠军企业,将宁波打造成为集“原料、研究、制造、应用”全产业链和具有专业化、高端化、集群化特点的“中国膜都”,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功能膜材料集聚高地。
(二)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22年,宁波市功能膜材料产业规模达到约120亿元,年均增速15%以上,成为我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增长力量。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到2022年,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细分领域内行业领先企业5家以上,光学膜等重要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培育细分领域单项(隐形)冠军5家以上。
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到2022年,依托重点研发机构,建设省级功能膜材料领域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以上,政产学研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到2025年,功能膜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力争产值达到200亿元,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涵盖基础材料、加工设备、高端功能膜、显示面板等核心环节的功能膜产业链布局基本完成。
三、重点领域
(一)光学薄膜
巩固背光模组薄膜产业基础,着力提升反射膜、扩散膜、增亮膜、量子点膜等替代进口产品性能,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支持光学显示薄膜产业横向拓展,发展宽幅偏光片、彩色滤光片、ITO导电膜、裸眼3D光栅膜、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膜等液晶显示模组薄膜,发展CPI硬化膜、偏光片防眩光TAC硬化膜、AR硬化膜、低闪点AG硬化膜等触控模组薄膜。支持光学显示产业纵向延伸,向上游布局PET、TAC、PI等高分子材料,OCA胶、UV胶等胶水原料和光扩散粒子材料项目,向下游招引TFT-LCD、OLED、AMOLED、激光显示、3D显示等显示面板项目。
(二)电子薄膜
开发LCP薄膜专用树脂,发展具有低吸湿性、高耐候性、高阻气性、低介电常数特点的LCP薄膜及纤维材料,满足5G通讯等高频应用场景需求。开发面向燃料电池、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的高性能离子交换膜材料、纳米纤维隔膜材料。发展聚丙烯电容膜、特高压电容膜、TPX离型膜、PEN膜、化学改性PI膜、无硅环氧树脂膜等薄膜材料。培育发展石墨烯远红外电热膜、石墨烯柔性显示膜,打造“石墨烯薄膜-显示器件/热管理器件-柔性电子器件/绿色家电”产业链。
(三)水处理膜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重点发展PVDF中空纤维膜、PTFE中空纤维膜、MBR膜、反渗透膜(OR)、纳滤膜(NF)、离子交换膜等水处理薄膜产品,支持在海水淡化、饮用水深度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垃圾渗滤处理、河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应用。向膜法水处理组件、膜清洗和回收服务、膜附属设备及相关工程、水体综合治理运营等领域延伸,构建集“膜原料、膜材制造装备-水处理膜及模组-水处理工程及服务”于一体水处理膜产业链。
(四)辐射制冷薄膜
培育辐射制冷薄膜特色产业,重点发展透射型辐射制冷膜、反射型辐射制冷膜、辐射制冷涂料、辐射制冷彩钢板等辐射制冷铺装产品,加快制冷薄膜与降温布、防水卷材、车衣头盔、太阳伞、帐篷等终端日用品融合发展,加强辐射制冷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鼓励在机场、高铁站等建筑设施开展示范应用,打造具有宁波辨识度的辐射制冷材料产业链。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培育完善产业链
围绕“PET、BOPP、聚酰亚胺—基膜材料—高性能功能膜—膜组件及器件—市场应用”产业链,按照“强优势、补短板、延领域”的“强链、补链、延链”建设思路,加强功能膜产业链建设,提升功能膜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1.巩固提升产业优势。围绕光学薄膜、电子薄膜、水处理膜等细分领域,进一步强化优势,巩固市场地位。光学薄膜领域,加快发展扩散膜、反射膜、量子点增强膜、柔性基板膜等功能膜材料,大力提升替代进口产品性能,进一步扩大市场领先优势。电子薄膜领域,加快MPI电子膜、LCP膜研发和产业化,抢占5G新材料市场,实现高端LCP薄膜的进口替代。支持发展聚丙烯电容薄膜,满足国家特高压电网建设需求。水处理膜领域,发挥在水处理综合治理方面的优势技术,加强超滤膜、MBR膜、反渗透膜、PTFE中空纤维膜等的生产。
2.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以“提升产业链安全、增强产业链韧性、提高产品价值”为出发点,围绕“基膜材料、高性能功能膜制造、膜组件及器件”等部分环节,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关键节点、关键技术和关键领域的补链建设。聚焦高端显示膜材料领域,重点突破OCA胶、UV胶等光学基膜材料及量子点光学膜、宽幅偏光片、彩色滤光片、ITO导电膜等高端显示膜材料。布局建设太阳能背板内层用PO薄膜、功能性装饰膜、汽车窗膜、交通反光膜等高性能功能薄膜项目。加快开展CPI硬化膜、偏光片防眩光TAC硬化膜、AR硬化膜、超爽滑硬化膜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针对水处理膜领域的薄弱和空白环节,进一步强化水体处理的生物膜(MBR)反应器、连续膜过滤器(CMF)、中空纤维膜、纳滤膜、反渗透膜等膜材料的企业引进。
3.延伸拓展产业纵深。大力支持功能膜材料企业向上游化工原料、中游装备制造以及下游应用领域延伸。充分发挥宁波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优势,利用本地石化原料产业基础开展膜材料研发和生产。重点发展透明、白膜、窗膜、易成型双向拉伸等高端PET、PE、BOPP膜用原料。积极向功能膜装备制造方向拓展,发展功能膜加工设备,重点开发蒸镀、涂布、模切、检验检测等核心工艺装备,逐步实现关键装备国产化。向下游产品检测、贸易信息和多元化应用场景延伸,加快功能膜在电子信息、汽车、智能终端、建筑、交通、医疗、水循环利用等领域应用。
(二)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1.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以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象山经济开发区、杭州湾新区等为膜材料和应用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加快特色小镇、专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形成功能膜材料发展的集聚效应。重点加快江北膜幻动力小镇和象山经济开发区膜材料产业发展,推动前湾新区加快建设功能膜材料专业园,围绕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产能拓展及布局需求,加快以商引商,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区域依托材料产业基础或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发展功能膜产业特色园区。
2.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关键环节,制定功能膜材料产业招商目录,瞄准国内外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和具有前沿技术的创新企业,建立动态的功能膜产业链招商项目库。聚焦上游膜级树脂材料和缺链的高端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调动骨干企业、中介机构、基金公司等积极性,发挥膜材料产业峰会平台作用,吸引意向客商投资落户。
专栏1 功能膜材料产业重点招商领域 |
基膜材料领域:重点引进日本东丽、日本三菱、日本富士胶卷、日本柯尼卡、日本住友化学、日本瑞翁、日本可乐丽、韩国SKC、韩国科隆、合肥乐凯、南洋科技、洁美科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突破高端光学级聚酯膜材的开发及产业化。 膜制备领域:围绕反射膜、保护膜、偏光膜、扩散膜等领域,重点引进日本东丽、日本电工、住友化学、三菱树脂、韩国三星、韩国SKC、韩国科隆等外资企业。在电子薄膜领域,围绕LCP膜,重点引进日本村田、日本可乐丽、日本电气化学等企业。围绕聚酰亚胺薄膜,重点引进美国杜邦、日本宇部、日本钟渊、韩国SKC、韩国科隆、台湾达迈等国际知名企业。在水处理膜领域,重点引进美国海德能公司、陶氏化学、日本东丽、通用电气奥斯莫尼斯公司、科氏滤膜系统公司、北京时代沃顿科技、蓝星东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膜装备制造领域:围绕涂布、横切等膜生产装备,重点引进3M、综研化学、日东电工、韩国三星、日本井上、日本平野、日本小林、联得装备、鑫三力、精测电子、集银科技等一批企业。 |
3.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支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推进柔性显示用聚酰亚胺薄膜、OLED用ITO基膜、BOPET基膜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功能膜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开展液晶显示用反射膜、复合膜、CPI硬化膜、LCP薄膜、背光模组等光学薄膜核心技术的开发及示范应用。推进高端光学功能膜、反渗透膜、LCP树脂、辐射制冷超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专栏2 功能膜材料产业重点项目 |
光学薄膜: 1.惠之星1000万平方米/年OLED用ITO基膜生产线项目 2.长阳科技5040万平方米/年深加工功能膜项目 3.激智科技5000万平方米/年新型显示用光学膜项目 4.惠之星300万平方米/年CPI硬化膜产业化项目 5.东旭成5000万平方米/年液晶显示用反射膜项目 |
电子电气膜: 6.今山新材料100吨/年柔性OLED用聚酰亚胺薄膜项目 7.聚嘉新材料1.2万吨/年LCP树脂及500万平方米/年LCP薄膜项目 8.宁波大东南1500吨/年镀铝膜生产线项目 9.宁波柔碳电子石墨烯薄膜卷材制造及应用项目 |
水处理膜: 10.中化(宁波)沃润膜科技反渗透膜项目 11.水艺控股300万平方米/年纳滤及反渗透膜项目 12.宁波汉杰特1.5万吨/年食品级离子交换树脂生产线项目 13.宁波日新恒力科技200万平方米/年水通道蛋白反渗透膜元件项目 |
辐射制冷薄膜: 14.宁波瑞凌辐射制冷超材料(降温薄膜)项目 |
(三)加强企业主体培育
1.培育单项冠军企业。以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为导向,在树脂原料、功能膜材料和应用产品等各个领域,梳理一批企业,建立膜材料领域单项冠军培育库;支持企业聚焦核心业务和核心技术,强化技术创新、人才、资金等投入,着力培育膜材料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支持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进一步巩固提升行业地位。培育一批市级单项冠军企业成长为省级隐形冠军、国家级单项冠军。
2.促进初创企业成长。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参与功能膜材料领域研发和应用,推动创新型初创企业成为我市功能膜材料产业发展新力量。重点支持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宁波新材料众创空间、新材料初创园等孵化器发展,加大对初创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初创型企业引入战略投资,形成有活力的“双创”生态系统。引导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速度快、质量效益突出的小微初创企业发展成为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
3.强化骨干企业带动。重视发挥大企业在功能膜材料产业链中的引领作用,鼓励行业骨干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兼并重组、企业上市等途径实现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发展。引导上市企业用足用好募集资金,推动膜材料企业在细分领域加快成长。
(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进膜材料领域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和创新团队,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打破国外垄断、替代进口为目标,开展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产品。支持优势企业技术创新,提前布局前瞻性技术专利,占据产业制高点,进一步巩固我市企业在功能膜材料等领域的优势地位。
2.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搭建高层次产学研用相互协作的创新平台,支持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宁波新材料创制中心、中化国际膜材料研发创新中心、宁波激智创新材料研究院、长阳尖端材料研究院和瑞凌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一批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创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持膜材料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国内外优秀科研团队合作,搭建企业研发中心。
专栏3 功能膜材创新平台料产业重点 | ||
平台名称 | 建设单位 | 主要功能 |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宁波新材料创制中心 |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结合宁波产业发展方向,以有机化学为主体,新材料与生物医药为两大特色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
中化国际膜材料研发创新中心 | 中化国际(控股)股份公司 | 聚焦特种膜材料的研发、生产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以反渗透膜为切入点,逐步丰富脱气膜、纳滤膜等特种膜产品,打造膜产业合作平台,实现高品质膜产品的国产化。以领先的产品性能、应用技术及持续研发能力为核心竞争力,打造产品工艺服务的创新业务模式,推动中国膜材料产业不断升级。 |
宁波激智创新材料研究院 | 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集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一体,围绕创新材料领域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和产业化研究,为新材料产业提供应用研发、公共技术服务、高层次人才引进、高端项目孵化等功能。 |
长阳尖端材料研究院 |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按照三年“百人计划”目标,引进功能膜产业人才,加强与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建设功能膜产品研发实验室和测试中心。 |
瑞凌企业研究院 | 宁波瑞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开展辐射制冷超材料技术、产品及工程应用研发,加速高科技项目孵化与创新成果转化。建设节能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撑平台、分析测试平台。举办节能减排产学研高端会议,提高宁波节能减排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
3.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试验开发、分析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功能膜材料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体系。重点建设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浙江区域中心,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检验检测、质量认证、标准化与数据库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撑平台。组建功能膜材料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鼓励重点膜材料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促进上下游深入合作,协同发展。积极引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为功能膜材料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服务。
(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强化金融支持力度。聚焦功能膜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与核心,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保险服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亟待攻关突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策效应和杠杆作用,探索建立功能膜材料领域产业发展基金,发挥市产业发展基金、创投引导基金、天使基金引导作用,带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膜材料领域。推进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发保险创新产品,深化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深化本地应用推广。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活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支持优质功能膜材料进入宁波市创新产品目录,鼓励国有投资项目、政府采购项目等采购本地优质膜材料及其相关产品。推动膜企业与智能家电、显示终端、锂电池/超级电容等领域的产业协作,推动水处理膜材料在“五水共治”等大型工程、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中水回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加强水处理膜、辐射制冷膜材料及其技术在宁波市政、建筑、电力、石化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3.强化创新人才引培。围绕膜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多途径、多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柔性引进国际一流前沿材料领域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鼓励研究院所、企业吸引国内外膜材料研究领域高端人才聚集,构筑膜材料人才高地,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研究和原创技术。支持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高校加强材料类学科建设,培养关键技术工程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在市工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建立由相关市级部门、区县(市)政府和重点园区为成员的产业链专班工作制度,组建多部门协同、专家参与的企业“三服务”小组,切实为企业开展政策咨询、要素保障、破解难题、技术服务、金融对接等服务活动。建立区县(市)级协同培育推进机制,共同解决功能膜材料产业链发展、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关键问题。
(二)加大政策支持
落实国家、省和市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企业降本减负的各项政策,在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落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功能膜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对创新中心、测试评价和产业孵化等平台建设支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产业协调沟通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在提高授信额度、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三)加强要素保障
统筹考虑产业发展需求,在土地、用能、排放等重点要素方面为功能膜产业发展给予保障。支持热负荷较大且稳定的项目按以热定电的原则建设天然气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供机组,降低用能成本。在项目环评方面,优化污染物指标评定方式,支持企业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保障功能膜材料产业项目顺利实施。
(四)加大宣传引导
加强对全市功能膜材料产业培育发展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微信、直播等多种类型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膜材料企业发展成果。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膜材料产业创新论坛、创新大赛、产业高端峰会,搭建产业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发展功能膜材料产业的舆论宣传力度,打造“中国膜都”产业新名片,提高宁波膜材料产业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