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大光电ArF光刻胶通过客户认证
12月17日,南大光电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宁波南大光电自主研发的 ArF 光刻胶产品已于近日成功通过客户的使用认证。
ArF 光刻胶材料是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的重要关键材料, 可以用于90nm-14nm甚至 7nm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广泛应用于高端芯片制造(如逻辑芯片、 AI 芯片、5G 芯片、大容量存储器和云计算芯片等)。
“ArF 光刻胶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是宁波南大光电承接国家“02 专项”的一个重点攻关项目。本次验证使用的50nm闪存技术平台,在特征尺寸上,线制程工艺可以满足45nm-90nm光刻需求,孔制程工艺可满足65nm-90nm光刻需求,该工艺平台的光刻胶在业界有代表性。
二、达兴材料新厂明年下半年投产,专攻PI配向膜原料等
12月17日,达兴材料董事长林正一公开表示,2020年是很糟糕的一年,虽然公司在高阶显示器材料、半导体封装暨制程材料、关键材料三大领域都有不错进展,但今年都还没有反映在营收上。
达兴材料今年前3季营收32.63亿元台币(折合人民币约7.57亿元),年减4.6%,毛利率35.8%,增加1.9%,税后净利4.83亿元台币(折合人民币约1.12亿元),年增1%。累计前11月营收为39.56亿元台币(折合人民币约9.18亿元),年减5%,税前净利6.69亿元台币(折合人民币约1.55亿元),年减3.2%。
由于3D ID、2.5D IC、扇出型封装(Fan-Out)、高阶异质整合装、系统级封装(SIP)等先进复杂封装技术出现,相关材料需求同步成长,达兴材料有机离型层相关产品导入晶圆端客户,目前半导体占营收比重约1到2%,比重仍低。
2019年,公司斥资5.5亿元台币(折合人民币约1.28亿元)扩建新厂,主要供应半导体以及上游关键性原料,如PI配向膜的材料CBDA等。当前,半导体材料制程认证陆续通过客户认证,新厂预计2021年下半年投产,届时有望提升半导体的营收比重,优化材料成本,提升自给率。
三、银山光电:总投4亿5G光学功能膜等增资扩产项目开工
12月16日,广东惠州惠城区举行2020年度系列重点项目动工仪式,本次集中动工8个项目,总投资约160亿元,预计年产值超330亿元。其中,动工项目包括银山5G光学功能膜及5G通讯结构件增资扩产项目。
该项目位于东江湾千亿产业园马安工业发展集中区(北区),总投资近4亿元,规划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近6亿元。
项目投资方惠州市银山光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8月,主要从事光学膜片、光学模组及其配套模切产品、胶粘制品及其配套模切产品、硅橡胶按键的生产及销售等。
四、国风塑业:聚酰亚胺碳基膜进入送样验证阶段
国风塑业公布,公司高性能微电子级聚酰亚胺膜材料项目(“聚酰亚胺膜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自2020年10月与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2条国产生产线的设备采购及安装合同后,相关项目设计工作基本完成,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近日,国风塑业投资建设的聚酰亚胺膜试验线已经投入使用,公司自主研发的聚酰亚胺碳基膜产品已开始进入送样验证阶段,该产品可用于制作高导热石墨散热材料,广泛应用于5G通讯、消费电子等领域。
下一步,国风塑业将加快推进聚酰亚胺膜项目建设,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丰富产品种类,推动聚酰亚胺膜材料产业发展。
五、功能膜新材料产业园推进顺利
正在建设中的太湖经济开发区功能膜新材料产业园工地,只见塔吊高耸,几栋新厂房拔地而起。工人们有的绑扎钢筋,有的运送木板,有的搭建模板,有的挖掘土方……敲打声、机械声与人声交织在一起,为这片发展中的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机。
功能膜新材料产业园项目规划总用地约152亩,项目施工总投资约2.38亿元,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16栋、甲类仓库3栋和仓储用房1栋。该项目是太湖县围绕功能膜新材料这个首位产业,立足“百亿企业 千亿产业”目标和打响“中国膜都”品牌,为推进功能膜新材料产业补链、延链、壮链、强链而着力打造的优质项目承接平台、优质企业发展平台。
六、和顺科技创业板获受理,拟募资6.15亿建设BOPET生产基地项目等
12月11日,杭州和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发行上市文件获受理。和顺科技的毛利率在报告期内均高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均值,2017年和2018年均高出同行业均值约7个以上的百分点,2019年有所下降,但仍高出同行业均值3个以上的百分点。
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000万股,拟募资6.15亿元,将用于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和顺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差异化、功能性双向拉伸聚酯薄膜(BOPET薄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有色光电基膜、透明膜及其他功能膜。
七、上海新阳KrF/ArF光刻胶预计2021年初开展上线及量产测试验证
12月14日,上海新阳发布公告称,公司ArF干法光刻胶和KrF厚膜光刻胶的研究阶段均已完成,产品配方及生产工艺等已基本确定,中试产品已通过客户基础工艺考核,后续将进行客户上线验证及量产前测试验证,预计KrF厚膜光刻胶2022年可实现量产,ArF干法光刻胶2023年开始量产,当年各项产品销售收入合计预计可达近2亿元。
一、投资50亿元!东旭集团光电显示材料产业园落地株洲
中国显示材料领军企业东旭集团持续发力,在长江中游核心城市——湖南株洲完成产业新布局!
12月14日,株洲市举办湖南云龙大数据产业园推介暨项目对接大会,现场举行了38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湖南省、株洲市有关领导的见证下,东旭集团与株洲市政府签署了50亿元光电显示材料产业园投资协议和300亿元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战略协议。这是东旭集团继与多地国资共同打造系列关键显示材料国产化项目之后的再次重磅布局,具有里程碑意义。
业内人士指出,株洲光电显示材料产业园等项目的落地,将为株洲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东旭集团夯实新产业统筹布局,巩固在显示材料国产替代领域的龙头地位,保障中国显示产业供应链安全.
据了解,株洲具有深厚的工业基础与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八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目前已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二、LGD为iPhone增用E5产线,力拼4000万块OLED面板
据THE ELEC报道,LG Display正考虑把龟尾工厂E5生产线的部分产能,生产用于iPhone的OLED面板。
据了解,E5生产线主要生产用于汽车和可穿戴设备的OLED面板。LG Display目前通过其坡州工厂的E6生产线为苹果的iPhone生产OLED面板。
LG Display的内部消息人士表示,公司明年的目标是为iPhone提供至少4000万块OLED面板。如果可能的话,该公司希望能够供应5000万块面板。
而将E5转换为为iPhone生产OLED面板的产线也是为了增加相关面板的供应,因为仅仅依靠E6-1和E6-2是不够的。目前,这两条生产线的月产能达15000片,良品率为80%,即E6生产线每年可生产约3600万块6英寸OLED面板。
三、TV面板价格高涨,TCL华星计划新增一条8.5代线
近日,在与天风国际分析师的交流会上,TCL科技执行董事、副总裁廖骞分析指出,目前IT面板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但TV面板利润在全行业仍然处于“尚可”水平,明年价格指标不出意外将继续保持高位,接下来公司的盈利将会持续上涨,单季度实现高利润规模的速度也将会更快。
据透露,TCL华星接下来将单独开辟一条8.5代产线来布局中尺寸面板,以此强化自身在中尺寸产品领域的产能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对于这一条产线,廖骞并未具体透露投资规模、建设地点等具体细节。
随着大尺寸产品盈利能力及中尺寸产品竞争力提升,辅以TCL收购中环后在半导体材料领域优势的逐步发挥,TCL华星的产品竞争力将会日趋强大。
四、同比增近50%!四季度全球OLED面板销售额将创历史新高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SCC发布的最新报告,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OLED面板的销售额预计同比增长46%至119亿美元,达到历史新高。
OLED面板的销售额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智能手机市场。其中,苹果推迟发布iPhone 12系列抑制了第三季度OLED面板的销售,反之加速了其在第四季度的销售。另外,三星Galaxy S21的手机面板不同于以往在12月份出货,今年自11月开始发货,也成为OLED面板销量增长的一个动力。
除了智能手机,OLED在其他应用领域的营收也在稳步增长。
分析指出,2020年第三季度,因LG Display扩产广州工厂产能,OLED电视面板的销售额同比增长46%,达到历史最高水平9.17亿美元。第四季度预计OLED电视面板销售额年增28%,至9.59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另外,OLED智能手表在2020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3%,预计在第四季度年增34%,达到7.98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DSCC预计,2020年所有应用领域的OLED面板收入总计将增长15%,达到319亿美元。
其中,占据OLED面板总收入80%的智能手机面板的收入增速会略低于总收入增速的13%;而OLED电视面板预计年增长率达18%,至29亿美元;OLED智能手表的年增长率为26%,达到23亿美元;其他应用领域的OLED面板的年增长率为24%,合计收入为12亿美元。
12月14日,深天马A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柔性AMOLED产能已开始规模释放,品牌客户柔性产品项目相继导入中,明年公司柔性产能将进入大量释放阶段。明年公司AMOLED产品预计出货4000万片左右,其中柔性产品预计一半。
深天马认为,中小尺寸显示市场多为客制化产品,应用领域场景广阔。公司会根据客户需求不断拓展高价值市场,比如大屏车载、高端医疗、高端笔电等,公司在相关市场大尺寸产品业务增速明显,会持续积极拓展在相关领域的大尺寸产品的产线配套能力。